延安:做好非遗“守艺人” 文化遗产保护


来源:湖北热线

  延安:做好非遗“守艺人”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
  延安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。陕北民歌、陕北说书、安塞腰鼓、富县飞锣、子长唢呐、延川剪纸、布堆画,以及黄帝陵祭奠、木兰传说、富县油糕、宜川稠酒、吴起炖羊肉等等,都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我们这块土地宝贵的文化资源。
  近年来,延安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,据不完全统计,全市现在保留的各种民间艺术门类有170多种,其中“延安剪纸”作为中国剪纸的代表,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;黄帝陵祭奠、安塞腰鼓、陕北说书、陕北民歌、陕北道情等12个保护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;延川布堆画、洛川灯棚会、壶口斗鼓、安塞农民画等75个保护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;另外还有215个市级保护项目,541个县区级保护项目。全市有国家级传承人8人(已去世3人),省级传承人33人,市级传承人112人,建成非遗传习所15个。
  为做好非遗保护工作,延安市始终坚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在重视项目申报的同时,更加注重项目的保护和利用。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,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立非遗档案室和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非遗展厅,先后举办剪纸、农民画、刺绣等非遗作品展览16次,展出非遗作品1000余件。同时,各县区按要求均建有不少于100平方米左右的非遗展厅。
  自2004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,我市持续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力度。近年来,积极争取中省非遗保护项目经费1848万元,每年由市财政列支工作经费30万元,项目保护经费150万元。同时,按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、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、市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,按时拨付传习经费,确保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展开。
  为了摸清“非遗”家底,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2004年至2007年,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地毯式、拉网式非遗项目普查,综合运用文字、录音、录像、照片等多种手段,先后搜集、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个门类100多个种类,编辑文字资料440万字,拍摄照片6989幅、录制音像资料404盒,收集民间作品、实物19934件,全面摸清了全市非遗项目分布情况。
  “非遗”传承是“活态传承”,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在艺在,人亡艺绝。随着一个个文化学者及民间艺术家相继离世,一些非遗项目也濒临失传。面对这一问题,我市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育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。在全市建成非遗传习所15个,按照每人每年补助1.7万元的标准,先后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40多期,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。同时,在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“非遗四进课堂”活动,确保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有人。
  在保护非遗项目的同时,延安市还不断加强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,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之路,先后制作发行了30集剪纸动画片《延河湾》和陕北民歌微电影《东方红》《赶牲灵》《兰花花》《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》,将古老的陕北剪纸、民歌与现代高科技动漫和时尚微电影相结合,探索融合发展的产业化、国际化之路。利用互联网新技术,在延安旅游网开通新闻发布通道,即时快速的报道非遗项目保护最新动态。
  欢迎所有关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网民朋友登录延安旅游网(www.yanantour.com.cn)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工作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