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沙世界,佛缘深浅——篆刻家洪四海


来源:湖北热线

佛教,是伴随着印度教的体系,而诞生的教派。其教派的精义在于“轮回”、“超脱”,若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待,是雅利安人借以统治印度土著的权势工具以及阶级体系。但是这一体系伴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,而渐渐流传为一种寻觅“真我”,燕处超然的哲学深刻内涵。

篆刻艺术,是书法(主要是篆书)和镌刻(包括凿、铸)结合,来制作印章的艺术,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,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。该项艺术活动,记载着后世人民对于先秦文化的一种敬仰,追溯,也饱含了后世学者对于百家争鸣时代的向往,徜徉在文学与哲思的海洋。都说艺术是一种天赋,人类的大脑左半球拓展的是逻辑与言语,而人类的大脑右半球拓展的是图形与感性,那么逻辑学家是人类社会性产生的礼品。而艺术家,则是上天赐予的灵性。

洪四海1977年,篆刻艺术家,祖籍安徽,就任于广州大卫艺术教育连锁校长、武警天鹿湖画院副院长、广州仕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,先后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及中书协刘洪洋导师工作室。数年来,攻金石篆刻,对吴让之、赵之谦、丁敬学派颇有建树,篆刻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。

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推广,有着高度的认知。开办了广州大卫艺术教育连锁学校,并同时兼任其他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职位,从事一线艺术教学,他让一片苍茫的艺术行业百花齐放,培养一大批艺术学生分别考入各类艺术院校和加入艺术团体。

篆刻家洪四海诚心礼佛,不求五识相应地,不逐三性成乎天,只希望在三千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如性光,守持一片活泼。佛学的广阔、刚正与慈悲,则是赋予了洪四海全新的艺术理念。他梦笔生花共作优雅,孤鹜心志篆录章华,二十余年的兢兢业业,联袂天宫锦瑟,拓展玉京通达。

洪四海曾前往洛阳龙门石窟,三两个人,几台摄像机,茶饭不思地开始感受佛像与石窟的造型与恢宏。当洪四海把佛像与佛教哲思暗暗相连的时候,他创作的灵感思如泉涌,成就了佛文化与篆刻文化水乳交融的斐然文采。

    洪四海为了更深的亲近佛学和佛教艺术创作,数次挂单广东国恩寺、东华寺、九华山、乔觉禅林、华峰寺,在诸宝刹,洪四海斩断三千烦恼丝,智能通讯工具通通关闭,体味其清贫生活的素衣素食。在隔绝外界联系的日子里,就宛若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一般,洪四海的灵感和动力接二连三的汹涌而至,创作了几套心经以及近千枚佛造像篆刻作品。

许多人曾经问过洪四海,为什么能够忍受僧侣生活的拮据。而洪四海则笑着回答:“第一,我在接受佛教知识、创作佛教作品的过程中,我几乎是享受着的。第二,我从中得到了心性上与技术上的进步。第三,能将中国的文化,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,并惠及到每一个人想拥有的人,也是我相当享受的过程。”

无论别人怎么看洪四海一直执着的追求自己的艺术,去追求一切真正美好的事物与场景。他踏过高山,体味过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”的壮志凌云的情怀,他走过大海,也体味过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的孤高心境。他见识过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壮丽场景,也经历过“砯崖转石万壑雷”的惊险征程。然而这些,一切的一切,都只化为了他篆刻刀具下曲折蜿蜒的纹路,与刚正不阿的情怀。

当收起所有的波澜壮阔、美轮美奂的线条,你能看见那个坐落在凡尘俗世,手捻鲜花的世尊,以及世尊之下顶礼膜拜的洪四海。